聯系哈佛
業務一部:134 2099 8016
業務二部:135 1051 4049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布吉南嶺中絲園絲御府4樓
索穹頂體系的發展趨勢
索穹頂(cable domes)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國外引進而來的,目前在國內已建成三個索穹頂工程,分別為無錫新區科技交流中心索穹頂、山西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索穹頂和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全民健身中心索穹頂。
1948年Kenneth Snelson 提出了第一個張拉整體結構,但張拉整體結構概念的提出和深入研究卻是Bukminster Fuiier(1950年),基于協同幾何學原理與思想,發明了多個專利,并有次開拓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
由整體張拉思想,Fuiier提出了索穹頂,圓平面布置均勻,豎桿為壓桿,環索為下炫拉桿。在非對稱荷載作用下、穹頂穩定性較低。
Geiher 改進了Fuiier穹頂,將球面穹頂改為在球面的脊谷形穹頂,由脊線索、谷線壓索,仍僅垂直壓桿,環向拉索為下旋,提高了非對稱荷載下穹頂整體穩定性,平面為圓形、橢圓、八邊形等多邊形,構造簡化。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體操館和拳擊館是第一個成功建成的索穹頂。平面為90*77m橢圓的紅鳥是美國建成的第一個索穹頂。于1990年,美國、日本。臺灣等地相繼建成多座Geiger式索穹頂。
索穹頂主要仍為徑向平面。整體穩定性較差。將穹頂發展為穩定三角形張拉索網格,垂直桿為壓桿,環索為下炫拉索,空間整體性穩定性更強,但構造復雜。1992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首次建成式索穹頂平面為123m*186m橢圓。在阿根廷建成平面為220*170m的雙塔穹頂,韓國(2002)穹頂,這些穹頂都為美國設計所M.Leby負責設計。
索穹頂體系是實現大跨建筑的理想膜結構體系,今后仍將是應用發展方向。
以上內容就是本期的相關內容,想了解更多膜結構相關內容嗎,你可以點擊膜結構公司官方網站http://0531jk.com/了解咨詢吧!